这种观点有其现实依据,即中国转型因为缺乏动力与压力而继续在旧的轨道上狂奔,这会继续恶化结构性矛盾。
城市并不是孤岛,它们是一个个相互依存的生命。教育重要,但没人愿意为后人做嫁衣。
地理和政策:谁更重要我们的实证研究还比较了其他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因素在不同时期内的变化。经济增长主要是个长期的问题,既然在长期经济增长中地理如此重要,那么,其他经济政策可控制的变量是否可以缓解地理的劣势呢?我们的研究发现,教育投资变量(以师生比来度量)可以被政策所改变,并且对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但这种正面影响仅仅在长期的范围里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其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也比短期和中期的系数更大。教育资源对城市人力资本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在控制了其他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之后,到大港口的距离为600公里的地方,年均经济增长率要比大港口周围低约4个百分点。请注意,中国的国土只有一面临海,并且有大港口。
谁还愿意投资于教育这下明白了吧?地方政府热衷于用争取投资和政府转移的方式来推动本地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和广大社会公众也迷信投资和政府干预是有利于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增长的,在短期内,这的确不错。换句话说,即使要帮助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正确的方式也应该是投资于人,而不是直接投资于生产。再次是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失衡。
这方面问题近年来越来越突出。今天中国变成了一个资金过剩的国家,那么还需要不需要外国资金?人们开始提倡自主创新,因为在过去外国资金所带来的技术不尽人意。实际上,企业家的向外移民,不仅仅是财富的流失问题,更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处于世界的中下水平。
尽管这些经济体的开放程度很不一样,但总体上说是朝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方向行走的。在实体经济方面,尽管各方面也强调再工业化的问题,但谈何容易。
在选择了接受现存世界体系之后,新兴经济体的理性选择便是努力在体系之内往这个体系的上端爬升。如果外国资本开始退出中国,而中国本身的财富也开始流向国外,那么中国面临的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国把握住了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现在中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主动力之一。从前,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西方,但现在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新增长点。西方危机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可以说是经济多极化概念的根源。
因为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还有巨大的空间。而在这四国之中,中国已经成为被高度关注的对象。正因为这些经济体的全球化,它们在西方经济面临困难的时候也就成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的动力。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平衡属于结构性分配。
在很多方面,中国的内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国外资金的流入毫无疑问对中国的经济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经济增长的快慢必然会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宏观局势。就内部来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效地创造了财富,但并没有有效的财富保障机制。
没有一个有效的内需社会,内部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又要受制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说,新兴经济体的成就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的,是这些国家抓住了全球化这个机遇。很显然,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主体。首先是出口和内需之间的失衡。中国有机遇,但是否能够有效把握住这些机遇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如果错失了这个机遇,那么可能就要进入人们正在热衷讨论的中等收入陷阱及其和这一陷阱相关联的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
首先,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走的都是开放政策。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是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是民营企业。
其次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失衡。实体经济的复苏对美国来说是关键。
因为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大,很多外国技术(以投资的方式)都要进入中国市场。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是帮助世界走出经济危机最主要的动力。
中国的经济总量在提升,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动地或者被动地在调整中国在世界经济组织中的作用,例如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方面,中国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些年和非洲、拉丁美洲的经济关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金融经济危机导致实体经济的危机,但金融经济的复苏并不能带来实体经济的复苏。这不仅仅是因为美国的庞大市场还很难被其它市场所替代,而且更是因为美国为了应付经济困局所实施的诸多方法例如滥发美元、贸易保护主义等都会继续恶化整个世界经济。
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中国在往世界经济体系顶端爬升方面尽管困难,但也是有很大希望的。尽管对中国老百姓来说,这说明不了什么,因为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是非常低,但的确说明了中国可以对世界经济体产生巨大的外在影响。
正因为如此,金融部门得到恢复之后还是继续寻找海外的发展空间。尽管这种情况表明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公正,但新兴经济体也不太可能脱离这个秩序,另起炉灶,确立自己的国际经济秩序。
在没有有效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住房等)的情况下,内需社会没有任何制度基础。中国的内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再者,中国的人民币的影响力正在快速提升。
美国仍然是头号世界经济体,只要其实体经济继续处于困境,那么整个世界经济还很难复兴。随着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的继续发展,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变得不可避免。因此,如果是继续的全球化,那么很难实现多极化。但看来,技术创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可求不可得。
它并不表明,中国要排斥外国投资。如果西方经济呈现出巨大的不确定性,那么人们所确定看到的是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尤其是金砖四国,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
不过,现在的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发生很大的变化。之前,人们一片乐观,认为全球化正在造就一个高度整合的世界经济体。
从区域发展来说,东部比较发达,中西部仍处于不发达状态。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柱之一。
上一篇:史蒂芬·罗奇:中国经济放缓万岁